近日,一篇《隔千里手机遥控购彩 江苏彩民内蒙古中570万》【阅读详情】的彩票新闻见诸媒体,在惊讶主人公岳某“他乡遇知己”、“30倍追加倍投”、“一号之差失2.4亿”等奇遇之余,我们还对媒体报道这种明显违法彩票规定的现象感到惊奇,事实上,在我国的彩票宣传中,很多新闻都是违背彩票常识的。
非现场销售不应被鼓励报道
目前我国福利、体育彩票销售彩票共计两类,现场纸质彩票和非现场电子彩票,而现场纸质彩票销售有着明确的规定。
体育总局印发的《中国体育彩票代销合同示范文本(实体店销售)》第六条乙方(体育彩票代销者)的义务写到:乙方或其销售人员不得在销售场所内实施以下违法行为,其中包括以电话、互联网等非现场方式接受投注数据或者投注要求;另外福彩方面也有类似的规定:不得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超出福利彩票机构规定范围和方式销售福利彩票的。
可见,不管是体彩也好,福彩也罢,只要是彩票投注站出的纸质票,都是不允许通过非现场方式销售的,而在《隔千里手机遥控购彩 江苏彩民内蒙古中570万》明确提到了“微信聊天”“遥控购彩”等购彩方式,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事实上,这样的遥控行为在我们的彩票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但是常见并不等于合法,更不应该放在媒体上来宣传,将错误放大。
赊销被宣传为诚信
除了非现场购彩外,赊销也是常常被报道的行为之一。
2015年12月,江苏宿迁市宿城区项王二期32130137站点销售员王红,为彩民垫钱购买了两注,中了一注“双色球复式”彩票大奖,奖金为564万元,将中奖彩票交给了彩民,此举被江苏福彩认为是诚信之举,并加以报道。
江苏福彩的一篇宣传稿写到:作为福利彩票销售一线的工作人员,诚信销售员的感人举动生动诠释了江苏福彩的良好公益形象。完全忽略了这些金牌销售员的行为已经违背了相关规定。
上述《彩票代销合同》同样提到了不准以赊销或者信用方式销售体育彩票,同时,部分赊销行为还与非现场销售同时存在。
但规定归规定,赊销彩票现象仍旧普遍,不少彩民还视其为诚信和人情味的象征,忽视其背后的风险。福彩中心如此宣传诚信业主,无疑会助长赊销行为,而一旦出现问题,受伤害的仍是彩民自己,前几年的李永志案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阅读详情】,代购彩票引发纠纷并非个案,等到痛失巨奖时已无后悔药可吃。
中奖报道漏洞百出
2016年1月26日,浙江省丽水市中出1.5亿,媒体的报道也有不少“问题”。
浙江《都市快报》的报道【阅读详情】被网友揪出很多疑点,如“担心穿皮鞋牌子被认出”“深夜赶高铁领奖”甚至连购买彩票时间都对不上。
我们以疑点最大的彩票购买时间为例,《都市快报》报道:本月底,有几车厢货物运到义乌,本来他(中奖者)打算29日押车到国外,26日那天经过丽水大洋路一家福彩店,就花168元买了三注各28倍的彩票。
而官方公布的中奖彩票明确显示,销售时间为2016年1月25日,这样的漏洞居然在省级媒体出现,这对于报纸乃至福彩中心的公信力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为何彩票宣传常常违背彩票常识
那么,为何在彩票报道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呢,违背彩票常识甚至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彩票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们彩票宣传报道部分是彩票中心自己负责的,另外则是与媒体签订合同,外包给这些新闻人员。虽然说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文化程度也不错,但是由于对彩票不熟悉,难免会出一些低级错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彩票行业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也有一些文件打架的现象,比如电话售彩与互联网售彩的定义问题,客户端为何在电话售彩中是合法的,它是否利用了互联网,这些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都难以解释清楚,在媒体报道中出现错误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在彩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非是媒体的问题。但不论怎样,违背彩票常识的宣传都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这些稿件的宣传动机在于带动彩票销售,因此导致过度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而罔顾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是,这些漏洞百出的稿件,不但起不到宣传的作用,反而损害了彩票的公正性,得不偿失。
【推荐阅读】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