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研究生欧洲杯赌球输万元跳湖”的新闻被广泛关注,此前也有大学生赌球欠债自杀的报道。事实上,不管是沉迷赌球,还是沉迷购彩,都是不可取的。近年来,通过新闻报道我们发现因为彩票输光家底、欠下巨债以至于酿成悲剧的事件越来越多,在此,我们不妨来谈谈彩票的“副作用”。
20年“培养”700万问题彩民
所谓“问题彩民”,就是指心理上呈现病态的彩民。北京师范大学曾做过一次“中国彩民行为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两亿多彩民中问题彩民高达700万,其中重度问题彩民达到43万人。可见,此副作用之大。
虽然也有专家对此数据表示质疑,但从越来越多的问题彩民新闻来看,问题彩民现象正在急速加剧,与此相关的犯罪行为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过度购彩,挪用公款购彩以及彩票盗窃等。
为了防止过度购彩,2013年实行的《彩票发行销量管理办法》中对多项彩票销售方式做出了规定,例如单张投注数不得超过10000注,视频型彩票单次投注总金额不得超过10元,销售厅经营时间实行时段控制等。但是从结果来看,其并没有很好地抑制住过度购彩问题。
问题已是非常之严峻,相关彩票管理机构做的努力却不够,彩票中心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彩票销售和公益金使用之上,对于问题彩民的关注太少。而我国问题彩民中又以低收入、低学历者为多,很多彩民连基本的彩票知识都不具备,容易被各种诱惑性的宣传所迷惑,激发赌性最终越陷越深。
然而,问题彩民的危害不仅仅在彩票,还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彩票给人以希望,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对彩票的过度依赖容易造成彩民心理的扭曲,增大社会不稳定。
彩票成套现、洗钱工具
彩票因为其不记名的特点,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并成为其犯罪工具。近日,广州警方就抓获2名通过盗刷他人银行卡转账购买彩票进行套现的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将事主银行卡内资金转入到彩票投注站的预交款账户内,利用11选5等即时彩每10分钟开1次奖和有较高中奖率的特点,将中奖奖金转入其提供的支付宝或银行账户。据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在2015年12月27日至2016年1月7日期间,用此方法操作并转走21.6万元,其中约16万元已经购买了彩票,套现8.4万元。在套现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利用了彩票不记名的特点,将盗刷的资金通过购买彩票进行洗白,中奖后的彩票资金就据为己有了,在犯罪过程中留下踪迹环节只在和彩票店主的沟通中,犯罪的隐蔽性极高。
值得注意的是,案中有5万元资金因被体彩中心发现异常后予以冻结,也就是说,体彩中心只能做到部分监测,而假如该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彩票平台进行套现,体彩中心是监控不了的,同时也会加大警方的破案难度。停售前,很多小的彩票网站就很乐意接大单,甚至给买方10%以上的返点,在利益面前,彩票网站可能对其中的风险选择性忽视,甚至有的彩票从业者根本认识不到这个风险。
虽然说利用彩票套现、洗钱并不常见,但是这样的犯罪通常数额巨大,造成的损失也难以挽回,据业内人士爆料,财政部在彩票大系统建设中系统支付环节就拒绝了某行业领先的支付公司,原因就在于安全。
黑彩、私彩网站猖獗
众所周知,彩票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博彩形式,但在彩票之外,各种形式的博彩行为也方兴未艾。虽然国家每年都在打击赌博,但这些博彩行为并没有消失,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更有博彩活动以彩票为模仿对象,以“摸彩票”的名义迷惑彩民。
2014年世界杯带火了整个互联网彩票市场,与此同时,各种非法的私彩、黑彩网站也涌现出来。在国家整顿网彩的大环境下,正规的彩票网站偃旗息鼓,黑、私彩网站反而更加猖獗,并假以互联网彩票、彩票O2O等名义进行敛财。唯彩会调查发现,不少公司号称互联网彩票网站实为诈骗,披着网络彩票的外衣以超乎常理的加奖吸引彩民,其实根本就没有出票,而很多彩民缺少鉴别这类网站的能力,还有的则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最终上当受骗。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不少彩票网站还推出了“一元云购”模式的电商,据法制晚报、南方周末等权威媒体的报道,这些行为都被定义为博彩行为,但至今“一元云购”模式不但没有消失反倒越来越火,已经成为不少互联网企业的重要业务。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些博彩活动都和我们的彩票太像,而我国彩票以公益性质为主,返奖率偏低,这也给了这些博彩活动生存空间,不少彩民“心甘情愿”被骗。
其实,不管是问题彩民、私彩网站还是彩票套现,真正作恶的并不是彩票,彩票不过是被错误对待或被利用成为其获利的工具。但我们仍要反思,我们的彩票管理何以如此落后,已经与超高的彩票销量、壮大的彩民队伍严重脱节,这才使得彩票的这些“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得不治。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