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彩民独揽双色球5.7亿元的消息一出,不少彩民更坚定购买彩票发家致富的想法。北京师范大学彩票研究中心报告称,目前我国彩民已超2亿人,其中购买彩票上瘾的“问题彩民”约为700万人,极重度者估计超过43万人,主要表现为花费时间多、购彩金额与收入不对等、心理依赖程度严重等。(7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医疗专家把“彩票成瘾”称之为心理疾病,他们呼吁购买彩票成瘾者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勤劳致富才是正常途径。另外,心理医生也建议,如果发觉自己犯上了此类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正视,接受心理治疗。这些专家的建议都是有好处的,不过心理疾病的治疗也是复杂的,就像“毒品成瘾”一样,治疗起来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医生,还需要净化社会环境。道理是同样的,“彩票成瘾”的治疗也不能完全指望心理医生,也需要净化社会环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是反对彩票发行的,彩票发行被认为是投机取巧,导致不劳而获心理养成。笔者是70后,在我上学的时候,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三,老师都会用“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贫寒”来形容香港的彩票业态,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彩票的社会问题很严重。后来,由于福利事业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后,我们也尝试着实施了彩票发行。应该说,彩票在履行公益职责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会救助资金的有力补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彩票发行忘记了初心。初心是什么?就是鼓励民众用购买彩票的形式奉献爱心。刚一开始确实也有大奖,但是所谓的大奖还不至于让人们疯狂。后来彩票的获利方式变化了,为了吸引更多人购买彩票,大奖越来越大了,就像《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提到的,北京的一位市民中了5.7亿元。在很多媒体一次次放大“大奖得主”的时候,无疑就让购买彩票的人越来越多了,让他们买彩票的愿望再也不是以往的“爱的奉献”,而成为了“梦想发财”,期待通过购买彩票改变自己的人生,期待从“寒窑”走进“豪门”。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悲剧:卖了房子买彩票;为了买彩票去卖淫;没有中大奖竟然疯了;屡次不中跳楼自杀了。香港彩票早于我们很多年,可是那里有这样的情况吗?人们只是把买彩票当成“随手一买”,就像早晨喝杯茶那么自然。而我们却为了彩票疯狂、痴狂、癫狂。
目前我国彩民已超2亿人,这原本是好事情,只要把买彩票当成献爱心。可是,当其中购买彩票上瘾的“问题彩民”约为700万人,极重度者估计超过43万人的时候,这就成了社会问题。发行彩票是为了社会和谐,却导致了社会不和谐,这是伤痛。
“彩票成瘾”是疾病,却不能只靠心理医生医治,还要靠彩票发行模式的理性回归医治,中奖能否变成普惠性的,让更多彩民“开心娱乐”,而不是动不动就是几千万、几个亿的大奖?具体来说,就是让中奖的人多点,中奖的数额小点,让大家购买彩票是为了献爱心,而不是做美梦。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