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恐怕是全中国最“出名”、同时也是最负“骂名”的一个全国行业领导机构了!但很多事,骂中国足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这些病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还是经济学问题。
过去30多年的中国体育改革,中国足球是试验田,中国足协是先行者。每当中国足球出点事,中国足协总是首当其冲。
比如前晚,中国足协向各中超中甲俱乐部下发的“关于组建国家集训队训练营的通知”甫经曝光,媒体和球迷纷纷抨击、各种质疑。舆情之汹涌几可比拟“范冰冰逃税罚没8亿”一事,其矛头直指中国足协之昏庸。
但中国足协当真昏庸至如此地步?难道他们不知道国家队建设并非计日程功?难道他们不知道破坏联赛秩序对于投资人、球员和球迷的伤害?一个U23政策已经令“5年80亿”变成“10年110亿”,如今仓促出台“U25国足集训令”,难道他们不怕明年的中超资本市场崩盘吗?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中国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的足球管理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足协的重大决策其实都是执行总局的“领导意志”而已。这两年,中国足协表面上与总局“脱钩”了,下面的办事机构也“扁平化”为30个功能组织,全部在编的工作人员扩充到200多号人。平心而论,中国足协过去两年在青训基层工作和布局战略上还是逐步走到了一条正轨上,足协里面的中生代、新生代工作人员还是有热情、有理想、愿意干点事的。
无奈,在蔡振华离任足协主席大局已定、新主席悬而未决、甚至足代会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的当下,一切都变了。在“主席真空”状态下,中国足协的决策权力重新回归总局的某些“领导意志”。蔡振华时代聘请的国足里皮团队,目前几可肯定在明年亚洲杯结束后就会离开。这意味着,中国足协在男足国字号序列的建设上,几个月后将面临重新的大洗牌,方向未明。令人无解的是,总局目前对于足球的核心要求就是“无论如何2022年必须打进世界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中国足协可以做出任何“违背规律”的事情......
中国足协目前做出的那些“违背规律”的决策或有难言之隐,但这些决策所产生的后果,却必然带来以下几个经济学上的规律反噬。
第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总局如今竭尽所能要达到的目的是尽快让中国男足国家队成绩好起来,衡量的标准就是打进2022年世界杯32强。从2002年韩日世界杯之后,我们已经连续缺席了四届世界杯的决赛圈。而在低龄国字号比赛领域,我们已经缺席了7届世少赛、6届世青赛。凭什么2022年世界杯就能“基因突变”?如果总局担心中国男足进不了2022年世界杯,那这个坏结果可以说将百分之百会出现,就算你去拉萨做主场都没有用!
第二,三元悖论。
该悖论的核心意思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分别是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目前,中国足球在国家队成绩、职业联赛、人才培养这三方面正陷入了典型的“三元悖论”中。烧钱可以带来职业联赛的假高潮,却带不来国家队的真实力。青训持之以恒必有回响,但对于领导来说,见效又太慢!恐怕能解决问题的只能搞国脚“归化”了,但在现行政策体制下没戏!
第三,囚徒困境。
“博弈论”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意相互合作,最后的结果是损人不利己。
只要“行政足球”的本质不变,中国足协必将出台下一个“昏庸”决策,中国足球的所有参与者将永远陷于“囚徒困境”,无限死循环!
更多优质推荐:
评论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