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彩看球

你知道吗?彩票诞于元朝!

在中国历史上,彩票也有过一段有趣的发展史。

元代就有了最早的彩票

元代的律令总集《通制条格》里有记录说,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时候,江南有很多的僧徒在搞“拈阄射利”,这大概就是中国最早的彩票了。

万利彩票行招牌匾

什么是“拈阄射利”呢?“拈阄”即任取事先做好记号的纸片或纸团等,以决定得什么或做什么。所谓的“利”,就是“利物”,也就是大奖。简单地说,“拈阄射利”就是凭有记号的纸片获取大奖。

当时寺院为了解决建造殿堂塔院的资金问题,以数十件很有诱惑力的“利物”当作大奖,同时向社会广为发布用竹子或木头制作的票样,也就是签筹,通过公开的抽奖仪式来宣告大奖花落谁家。

如果销售顺利的话,大奖揭晓那天有成千上万的彩民涌向寺院。“拈阄射利”给寺庙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后来许多深山老林的小寺院也采用这样的方式。

清朝“围姓游戏”最高奖金30万

虽然这类最早期的游戏,只是为了增加出售商品时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僧侣们也许并没有彩票意识,但这些做法具备了早期彩票的雏形。不过,蒙元政府以涉嫌赌博的名义,终止了“拈阄射利”的活动。

 清朝湖广总督也坐过庄

清朝年间,“闱姓赌榜”的游戏开始流行开来。

“闱姓赌榜”又叫玩“榜花”,由当地有头有面的人物设赌局,将当年考生的姓名和学习情况统计出来,供参赌者下注时参考。

闱姓分上下两联,上联印应试者的名字,下联印闱姓的编号,在会试前夕定价出售。购买人在闱姓上选出他认为可能中榜的名字,撕下上联交给彩票出售点。发榜后,按猜中的多少,依次获得头等、二等或三等彩。

“闱姓赌榜”最初是为了沾点中榜考生喜气的即兴玩法,后来由于参赌的人数增加,发展为开局收票,甚至到了影响科举考试、败坏社会风气的地步。

清政府曾明令禁止“闱姓赌榜”,由于屡禁不止,又能通过税收等给政府带来可观收益,清政府后来又将其解禁。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甚至自己上台,坐了庄家。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除,“闱姓赌榜”才随之消亡。

每年销售50万两白银

旧上海吕宋彩票

2014年,清朝“万利彩票行”匾额永久落户江苏省五环彩票博物馆。“万利彩票行”是在菲律宾彩票——“吕宋票”流传到上海后应运而生的。

吕宋票是西班牙侵占菲律宾时,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行,在吕宋岛上开奖,各地兑奖的一种彩票。光绪初年,洋商为扩大销售,在上海租界设立分支机构公开销售,后来扩大到其他地域,南京、镇江也曾有过“吕宋票”的销售点。

这种成熟的彩票玩法吸引了不少中国人的注意。据说,这一彩票游戏在中国兴盛了至少五十年,据历史研究者调查,这类彩票仅仅在上海地区每年就销售50万两左右白银。

在晚清末年,天灾人祸多,很多人想到用彩票的方式进行赈灾活动。为了将助赈物品尽快转为赈款,上海义赈人士想到仿效吕宋票来处理助赈物品。

光绪五年八月初八(1879年9月23日),上海义赈组织仿照吕宋票之法,制作彩票2000张,向社会公开销售。赈彩销售颇为顺利,一月之间,2000张彩票基本售出,如期举行了开彩活动。在上海的启发下,扬州的义赈人士如法炮制,在同年11月也成功地处理了一批助赈物品。

1898年4月,西班牙战败后,将菲律宾割让给美国,吕宋票停止发行,成为一张废纸。

彩票历史 彩票趣闻

评论正在加载...